找到相关内容123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嗔心毒火

    压得喘不过气来。由于身心长时无法得到休息、调整,最后必然导致身体机能急剧衰退、精力涣散,这时各种病魔便会乘虚而入。所以为治心生之病,便应反观,对自身的一切行为作一个深刻的反思,而不是仅从外在物质上...看看当今社会,杀盗淫妄、敲诈勒索、坑蒙拐骗乃至打砸抢无所不为,人们的心念常常处于贪嗔痴三毒海洋之中,可谓十恶炽然、妖邪俱兴。如是滔天苦难、种种疯狂行为的罪魁祸首即是人们的嗔恨无明、烦恼愚痴,并不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42643653.html
  • 福慧与善恶

    本心善恶消长而已。善长则为吉福寿贵荣得;恶长则是凶祸夭贱辱失,是以明白佛法之士,不必问卜消祸,不必叩神邀福,只反观善恶,心善一切皆吉,恶一切皆凶。俗语所谓︰“福至心灵。”正是善念乃心之灵明发挥。...因无果,无善无恶,永脱六道,得大自在。凡夫则否,从无始来,无明所缚,长时沉迷声色物欲,于法性体上,只见有生有灭,有寿有夭,有贤有愚,有贵有贱,妄想颠倒,一切俱备。  综观经论至理,圣凡分途,皆由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2047657.html
  • 大圆满前行摄要——《普贤上师言教》浅析

    解脱成佛就成了一句空话。通过以上的观修,就可以真正生起出离轮回之,贪恋轮回的念头就会得到对治。文殊化身宗喀巴大师曾说:“何时一想起轮回中的一切幸福快乐等盛事则想呕吐,方才真正生起出离心。”对此应反观,多加努力。  对于所说六道之苦,唯一能救我们脱苦的只有三宝,因此应以殷重之心依止三宝,宁舍生命亦不舍三宝,除三宝外别无所依。以此之心念诵“真实三宝……”皈依偈,方可得到加持,若无此,当尽量念诵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0948316.html
  •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.观心品第十》读后感(一)

    存在的总摄性言说而已。观心者即以此智解,反观。有智无观,如有目无足,虽识途而无法到达;有观无智,如有足而无目,虽能行而必入歧途,不能到达。二者必相资为用,不宜相离;因为万法唯心,心生法生,故观心...诸佛受法乐微妙宝宫,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,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,……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。”从般若波罗密门,直证心田,如实知,是名心地法门。《大日经》之秘密主,即言心密之主...

    许胜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3850373.html
  • 佛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

    健康心灵。人们迷失在金钱、权势、地位、名誉等之中。内心被五欲所困,作茧自缚。不知明本心,见之本性。这正是今天人们所缺失的最宝贵的东西  佛陀启示我们,从心地上远离贪嗔痴三毒,无欲无求,回归到的空灵,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。经上有言:“以智慧香而庄严”。佛教禅宗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教人莫要向外弛求,反观,不要被外界的干扰,而迷失了自已的真性。回光返照,回归到自性中的生命中来。。  最后,在我的...

    正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0868047.html
  • 佛教人文精神的再现——金融风暴下的省思

    不住生灭灭已。然而凡夫为生活、为前途忙碌奔走,很少反观,一旦面临烦恼与祸患则不知如何面对;故而经常起无常想不失为较佳途径。  平日如何起无常想?笔者认为最简易的方式是观人的生老病死。观自己:今日之我...的过程。明白这样的处境,做到知、明、断、离欲,自然能得解脱,亦必能断“苦”之根源。至此,则无惧于生死、真正做到“忧悲苦恼灭”。  一般人皆以小乘阿罗汉为态度消极、焦芽败种的了汉,但别忘了《阿含经》...

    曹郁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73870671.html
  • 真心被六尘所覆盖的八个原因

    越讲越有意思;讲完了,再看,再找安祥,安祥没有了 、溜走了。所谓:“言多必失”,说错话失言事小,失掉了离执的安祥心态,多糟!各位一 定有种经验吧?不妨试试看,话讲多了,回头反观,安祥就会降低,乃至...德性吗?我怎么会是这种样子呀?不但把自己的迷失了,对 己的相貌都会打问号,而失去亲切感。   何以如此?因为我们最善于对外在的幻相认同。既然认同了虚幻不实,我们的自然也就变 成了虚假。所谓虚假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9511489953.html
  • 念佛三昧摸象记——解行法要

    念佛层次;闻之不禁扼腕,思之令人心酸。若能持名意想念佛,(持名念佛时,同时反观,摄住意根)从有相念佛(心中尚有佛号)到无相念佛(念佛与定相应时,佛号不起,但不离佛,佛不离心,当下虽无语言文字,但...“阿弥陀佛”法相,面对佛相,细心去体会、感觉;感觉佛和颜悦色,慈悲微笑,睁三分眼,反念自性,如如不动;随即学佛之慈悲微笑,睁三分眼,反观,不起分别妄念(即看住意根),发现佛在心中;后又想“我就是本...

    许大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4743800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61)

    一个学佛的人,我们经常要反观反观自身。反观的道理,前段时间也分析过,在此暂时不提。而反观自身的时候,我们应观察这个身体到底在干什么?有些人的身体在行持善法方面非常听话,始终听从心识主人的命令...自己有利呢?按照《经庄严论》的观点,发了菩提的人,成办利的唯一方法就是利他。我们一定要把众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,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,众生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。当然在初学佛法时,做到这一点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讲译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0618518662.html
  • 不同宗教耳根观修法通判

    道境,而“耳根圆照三昧”则重在反观。二者之间,一个心中有物,一个心中无物,一个被动,一个主动,是有死活之别。虽然说,此修法的“虚”字诀也蕴含“舍物存觉”之机用,但其觉悟之途毕竟已落迂曲,不如《耳根...新的信息,除非定力消散,极难有觉悟产生。为此,追求觉悟的佛法理论,往往将这种境界比作“鬼窟”与“陷坑”。所以,修行者进入此境后,决不可执境修定,当用反观之法打破境界,如此才可更进一步。   3、...

    陶贵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4544958.html